当前位置:   首页 > 善达投资 > 善达投资产业研究丨疫情带来的产业变革与产业趋势

善达投资产业研究丨疫情带来的产业变革与产业趋势

所属分类:善达投资   上传时间:2020/3/30   

一、疫情之下,医药产业面临重大变革

       本次疫情防控像一场考验,暴露出我国医疗公共卫生建设的诸多短板。尽管我国医疗卫生的投入在 2017-2018 年经历了比较快速的增长,但目前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 GDP 的比例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止 2016 年的最新数据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 5%,低于全球平均值 9.9%。根据国家卫健委披露的数据,中国 2017-2018 年的医疗卫生支出占比已经进一步提升至 6.5%,但在公共医疗费用支出上,我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图表 1: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 GDP 比例较低(2016 年数据)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本次疫情为中国的公共卫生建设敲响了警钟,伴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化以及医疗卫生投入的增长,我国的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关于医疗健康产业的利好政策不断,而疫情更是提醒了人们对于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医药产业面临重大变革。


    1.新冠疫情凸显我国医疗防护储备薄弱,未来基础医用防护物资将成为居家必备

      基础医用防护物资紧缺是本次新冠疫情中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口罩等基础医用防护物资更是一度千金难求。表面看本次新冠疫情口罩短缺主要是因为疫情爆发时恰逢春节,企业复工困难所致。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虽然口罩整体产能位居全球第一,但在人均医用口罩产量方面并无特别优势。

      根据工信部数据,我国口罩年产能超过50亿只,日产能达到2000万只,占全球口罩产能50%以上。按适用场景分类,口罩可分为医用口罩(普通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普通纱布口罩、工业防尘口罩以及日用的防护型口罩。按 2019 年的产值计算,医用口罩占比最高,贡献了54%的市场,而日用防护型口罩占比最低,仅为12%。也就是说,我国医用口罩年产能大概在27亿只左右。但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全国各类医疗机构共有卫生人员1230万人,其中执业医生超过360万人,注册护士超过409万人,以每位医护人员每天至少需要1个医用口罩需求来看,每天就需要1230万个医用口罩。现有医用口罩的年产能勉强可以覆盖医护工作者的需求,而居民家庭日用需求则远远得不到满足。而在口罩储备方面,2018年日本医用口罩储备周期大概为1.9个月,而根据工信部发言得知,我国很多医院的医用外科口罩库存量大概在一个星期左右,医用口罩储备量与日本存在较大差距。


图表2:2019年全国不同类型口罩市场结构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根据日本经验,传染病可以有效倒逼高密度聚居国家形成“口罩文化”和家庭消毒习惯。一直以来,日本人都有佩戴口罩的习惯和较强的消毒意识,据日本朝日电视台调查显示,约14.4%的人全年佩戴口罩,25.7%冬天佩戴,33.5%则是生病后佩戴,而日本的带有“消毒”、“除菌”等功能的日用品也几乎随处可见。日本形成“口罩文化”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自上世纪20年代西班牙流感肆虐以来,日本历经关东大地震后瘟疫、H1N1等多次疫情;另一方面,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使人们越发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因而日本民众逐渐养成戴口罩和及时消毒杀菌的习惯。

      在本次疫情过后,随着人们健康防护意识的提升,高标准的卫生防护体系有望形成常态,口罩、温度计等基础医用防护物资需求会继续增加,基础医用防护物资会成为长期刚性需求,尤其在传染病高发的季节里需求更高。


       2.疫情促使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行业迎来战略发展期

       在本次新冠疫情中,我国很多高端医疗器械严重依赖出口,暴露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可控能力不强等问题。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医用医疗设备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医疗设备尤其是大型医用医疗设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国产化水平低,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先进技术不断涌入,我国医疗设备制造技术有了巨大的突破,并率先在中小型医疗设备市场实现了国产化。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出台大量鼓励国产医疗器械创新的政策,我国在大型高端设备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国产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在全球市场也占据一席之地。虽然我国国产医疗设备发展飞速,但目前而言,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市场,大型高端市场依然还是国外大品牌的天下,其中GE、西门子、飞利浦占据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尤其在此次疫情中,我国暴露出医疗设备国产化率仍然比较低的问题。本次新冠病毒肺炎应用的重要治疗和诊断设备核心技术和品牌主要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而国产医疗器械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在中高端市场占有率仍然偏低。以检测试剂细分领域为例,高端检测试剂的上游核心原材料主要由罗氏等外资龙头企业所垄断。而在CT机方面,对于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来说,我国技术发展已经进入平台期,国产CT可以基本满足临床需求,但超高端领域仍与国外厂商有较大差距。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据,超声、CT 国产化率不到30%,核磁国产化率不到15%,DSA、消化内镜国产率仅10%左右。


图表3:2017年国内CT保有量分布:中低端产品占比较高

资料来源: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图表4:CT核心元件情况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3月2日,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本次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有助于国内医疗设备领先企业加速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加速实现高端医疗设备的进口替代,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行业迎来战略发展期。


3.疫情推动互联网医疗需求激增,互联网医疗迎来拐点之年

互联网医疗作为新兴行业,诞生以来发展道路曲折。2014-2015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医疗受益于政策春风快速兴起,催生了如在线诊疗、健康咨询、挂号缴费等多种业态。2016-2018年,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较为受限的阶段,监管趋严、政策趋紧导致行业发展进入了较为缓慢的阶段。2018-2019年,配套政策逐渐规范,行业又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


图表5: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及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政府网站


      整体来说,互联网医疗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C端用户的流量积累期,该阶段互联网企业仅仅面向C端用户提供预约挂号、咨询问诊、移动支付等不涉及具体诊疗的周边移动医疗服务。该阶段的互联网企业变现能力较差,尚未和B端客户建立充分联系。

      第二阶段则是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利用自身积累的流量吸引B端用户大量接入,主流变现渠道和互联网公司类似,主要来自于广告、保险等场景收入,个别平台可利用集团赋能开展电商模式。以保险收入为例,可在合适场景植入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商业健康险,帮助险企降低费用,提高保险销售额。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医疗平台出于第二阶段,但是第二阶段的互联网医疗还没有将诊疗业务真正建立完善,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医生及患者还没有构建起产业闭环。

      第三阶段,随着国家队互联网医疗需求端松绑以及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互联网医疗将从传统线下医药或线上互联网医院,向围绕“线上+线下”、“药+医+险+养”一体化闭环转变。互联网医疗企业将真正成为诊疗、药品收入占主体的平台,通过寻求参与主体的多种组合来构建丰富的变现模式。未来几年,主要的互联网企业都将迈入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则是互联网医疗利用其数据优势为医患双方构建起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并通过智能AI等形式加强平台和消费者的交互,最终使平台具有独立的变现能力。


图表6: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四大阶段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本次新冠疫情极大推动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需求增长,1月,微医互联网医药共有1.5万名医生在线,提供近77万例咨询,平安好医生APP累计提供172万次问诊,互联网医疗信息服务便利性凸显。通过本次疫情,消费者对互联网医疗认知度快速提升,使用频次大幅增加,用户的问诊习惯、行业的业态模式都将逐步丰富。同时,随着医保的对接,慢性病和常见病例线上复诊也有望迎来较大的替代空间。

       同时,在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接连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两份指导文件,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医疗在疫情期间发挥的积极作用。随着配套政策的完善,2020年有望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加速发展的拐点之年。


二、疫情催生了新兴应用场景,多领域全方位触网

       2020年的“线上概念”已经不算“蓝海”,互联网用户渗透率居于高点,用户已经培育网购、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大多数成熟场景的使用习惯。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则催生了更多新兴应用场景,办公、生鲜、教育等多个领域全方位触网。

      1.远程办公迎来加速发展期,云视频行业借势崛

(1)远程办公加速发展

       疫情影响之下,企业纷纷号召员工在家办公,远程办公需求短期迅速增加。根据百度热度指数,远程办公搜索指数今年2月份同比增长491%,环比1月份增长317%。而根据钉钉数据,年后复工首日,近2亿人开启云办公模式,超过1000万家企业组织使用钉钉办公。

       从全球来看,远程办公在欧美国家普及率较高。2017 年美国超过八成企业引入了远程办公制度,已有 3000 万人在家中远程办公,占美国工作人口的 16%-19%。2017 年全世界已有 24%的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采用远程办公方式,预计2020年大约50%的科技公司将会有约 29%的员工实现远程办公。国内远程办公行业紧跟国外步伐,但普及率仍然较低。据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远程办公软件人数约为490万,普及率较低。2015年1月,阿里巴巴率先上线了钉钉,致力于打造领先的智能移动办公平台。在2016年6 月,腾讯也推出了为企业服务的腾讯企业微信,开始了对企业协同市场的发展。

2019年12月25日,腾讯宣布推出腾讯会议,集合了云视频会议产品。2019 年 12月26日,华为发布智能工作平台WeLink,华为云WeLink提供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两种类型,具备智能高效、安全可靠、开放共赢三大核心优势。2020年 2月2日字节跳动宣布开启飞书线上办公模式,帮助国内企业解决在疫情期间的远程办公问题。


图表7:远程办公功能及相关公司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国内的企业SaaS行业一直被市场诟病为付费意愿不足,没有美国成熟的商业环境,整体行业发展相对缓慢。而本次新冠疫情则对整个国内的SaaS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全国持续几个月、超大范围的SaaS软件的操作体验是一次深远的用户习惯的培养。目前各大厂商均在推行免费的体验,SaaS类软件的下载和客户注册量迎来暴增,预计后续很多会转化成付费用户。按照当前远程办公市场渗透率和进程来看,中国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远程办公市场将保持高速的发展。


      (2)云视频行业借势崛起

      视频会议是企业远程办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本次疫情赋予云视频发展新机遇。云视频通信作为一种远程线上办公交流形式,在欧美得到大范围普及,并诞生了ZOOM这种云视频通信巨头。云视频在国内尚处在行业初期阶段,尚未养成用户习惯及粘性,此次新冠疫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商务沟通交流习惯,带动云视频会议用户数的短期高速增长。同时远程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应急指挥等需求快速提升,因此疫情将对用户习惯的形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助于加速云视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

       相遇传统硬件视频会议,云视频具有诸多优势。比如传统硬件视频会议只能满足单一的会议室场景,可接入的终端类型也比较单一,对比而言,云视频通信终端既包括会议室终端,也包括桌面/移动触控终端以及各种智能硬件,用户也可以通过各种软件客户端、小程序接入。随着5G信息传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升级,云视频有望拓展出更多市场及长尾用户,推动总规模数倍增加,从而推动云视频应用迎来加速发展窗口期。


图表8:我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生鲜电商模式逆势上扬,但“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突出

(1)生鲜电商逆势上扬,考验企业供应链能力

近年来,中国生鲜电商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据艾瑞咨询数据,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但在粗放式发展阶段过后,目前行业正处于洗牌过程中,头部生鲜电商平台优势愈发显著,每日优鲜、永辉生活、盒马等排名靠前的生鲜电商APP月活均过150万。而在本次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生鲜电商再次实现了高增长,消费者为了减少出门,更加倾向于在线上下单。从相关数据来看,疫情期间,消费者对于生鲜电商的需求急速增长,生鲜电商的客流和客单价双双提升。


图表9:疫情期间生鲜到家业务状况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本次疫情短期可以有效提升生鲜电商的订单量、客单价、新用户等,中期有望加速培养消费者生鲜线上购买的购物习惯,进而提升生鲜线上渗透率。由于此次疫情,生鲜电商迎来了高增长,不仅短期使生鲜电商的订单量和客单价高增长,还催生了大批新用户尤其是中老年用户,“免费获客”成为了摆在各生鲜电商公司面前的最大福利。而从长期维度来看,此次疫情倒逼了全民级的线上业务集中体验,加速了生鲜线上购买的用户习惯固化与泛化的进程,在疫情过后部分消费者会在线上留存与复购,进一步培养消费线上购买生鲜的购物习惯,最终提升生鲜线上渗透率。而且随着生鲜电商企业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协调运输仓储、成熟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竞争力从而提升行业整体质量,2020年有望成为生鲜电商拐点的可能。虽然疫情模式下用户纷纷将目光投向生鲜电商市场,加速用户网购生鲜习惯的养成,在需求端对生鲜行业有大幅推动作用。但机遇之下也是挑战,需求大增的情况下,生鲜产品保鲜、食品安全、货源稳定、产品损耗、物流成本等供应链痛点将凸显,这将加速行业内部洗牌,大型生鲜企业尤其是供应链能力较强的企业,由于供货、配送的稳定性和及时性将大概率脱颖而出。


图表10:疫情提升生鲜线上渗透率


       (2)疫情影响下,“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突出

       在生鲜电商高速增长的同时,由于本次疫情加强了社区管理,无论是外卖还是快递,都遇到了“最后一公里”配送难的问题。据美团外卖《无接触配送报告》,1月26日至2月8日,无接触配送订单占比逾80%,无接触异地单占比增74.6%。从供给端来看,通常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对人力要求较高,因此物流智能化降成本增效益也成为行业竞争中的关键。

       2013年起我国智能快递柜行业开始快速增长,物流业和电商业以及多方龙头企业亦开始逐步布局智能快递柜行业。物流业中以丰巢科技为代表,布局智能柜以延展自身产业链,降成本且顺应无接触配送发展趋势。电商业中以京东和苏宁为代表,用以配合自身主营电商产业发展。目前我国智能快递柜约36万个,丰巢占比超60%。我国快递数量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增长,2019年约为635.2亿件,合1.74亿件/天。由于最后一公里配送对人力的巨大消耗,智能快递柜的需求与日俱增,现有的快递柜覆盖率远未达到饱和水平。本次疫情对电商的发展带动了对配送行业无接触模式的需求,在快件量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未来无接触配送行业市场空间广阔,快递柜铺设或成趋势。


       3.疫情带来流量红利,在线教育加速渗透

       疫情为在线教育行业带来巨大流量红利。春节期间新冠病毒疫情发酵,全国各地陆续叫停线下培训业务,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哈尔滨、苏州、杭州、四川等多个省市要求辖区内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前全面停课。新东方、好未来、精锐教育、卓越教育、思考乐教育等传统线下龙头机构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关停线下班,将所有寒假课程移至线上交付。学而思网校、猿辅导、作业帮、跟谁学、新东方在线等头部的在线教育机构也纷纷推出免费直播课吸引流量。疫情之下,校外培训行业第一次被迫开展近乎 100%的在线交付,为在线教育行业短时间内带来巨大的流量红利。

       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教育学习 APP 行业的DAU从平日的8700万上升至春节后的1.27亿,升幅46%。不过新增流量大多来自下沉的低线市场,2020年春节后,教育学习行业APP新增用户中,三、四、五线及以下城市的占比分别为 29.2%、24.2%、15.5%,位列城际分布前三,合计占比近70%,较平日提高约10个百分点。疫情促使低线城市尚未“触网”的潜在用户开始尝新,后期有望通过优秀师资和智能技术等实现用户付费转化与续费留存,以进一步提高在线教育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


图表11:2020在线教育行业新增用户城际分布(%)

资料来源:Questmobile


       虽然在疫情的影响下,在线教育迎来千载难逢的流量红利期,头部机构通过免费直播课等营销方式占据眼球、曝光量大增,吸纳了绝大部分新增流量,尤是加速了品牌在低线城市潜在用户群中的认知,学而思网校、猿辅导等日活用户数纷纷创新高也证实了头部机构率先获益。但后疫情时期的招生、留存情况,仍需重点跟踪到课率、完课率、转化率、续费率、扩科率等关键指标的表现才可以辨别机构真正实力。中长期来看,具备规模化的师资招聘、培养能力,本地化的教研开发能力,稳定运行的平台技术保障能力的在线教育企业更能获胜。

       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投资者应为风险识别、评估、承受能力较强的合格投资者。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您进入、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任何网页,即表明您已同意接受以下条款与条件的约束。下列条款与条件可能会做出变更。如您不同意下列条款与条件,可选择放弃访问本网站。"本网站"指由上海善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统一简称"善达投资",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发布的本网站(www.shandacapital.com.cn)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

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但本公司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本网站发布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公司对来源于第三方的信息及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不做任何保证。

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工具和资料仅供一般性参考,除非另有明确协议,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您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与本网站所载资料有关的所有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及其他产权均为本公司所有。

上海善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