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善达投资 > 善达投资丨202008期宏观研究之如何理解“内循环”?

善达投资丨202008期宏观研究之如何理解“内循环”?

所属分类:善达投资   上传时间:2020/9/15   

在“双循环”战略下,“内循环”是核心,但不仅仅是简单的消费升级和国产替代,更不是主动闭关锁国。而是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新消费场景的投资,进而带来消费升级的质变,使得供需两端的循环形成闭环相互强化。最后再以“内循环”去重塑“外循环”,打开世界需求窗口,实现经济升级。

 

过去多年的出口经济结构导致我国长期高储蓄、高出口、低消费的经济格局。而“内循环”重要抓手就是通过持续扩大内需,用我国居民内部消费需求消化内部投资产生的产能。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国必须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促进要素与资源这四个环节中减少摩擦,激发活力,提升效率,最终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为了解决国内产能过剩,收入差距悬殊,对外依存度过高等问题,日本提出了“内循环”经济的举措,通过提高公共投资、调节产业结构、降低贫富差距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释放国内的内需潜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中产群体规模不断增加,基尼系数显著下降,“内循环”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如何理解“内循环”?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海外经济复苏疲弱。疫情的冲击进一步强化了大国的贸易保护思潮,使得中国的外贸部门(除去口罩等防护用品)对经济的贡献度出现一定的下滑。中国近些年来的高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而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在全球产业链面临割裂的风险下,“内循环”作为被动防御战略应运而生,对国内的产业链进行调整和重新布局势在必行。


在“双循环”战略下“内循环”是核心,但不仅仅是简单的消费升级和国产替代,更不是主动闭关锁国。“内循环”的核心是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新消费场景的投资,进而带来消费升级的质变,使得供需两端的循环形成闭环相互强化。最后再以“内循环”去重塑“外循环”,打开世界需求窗口,实现经济升级。


图1:我国“内循环”的机制图 

资料来源:WIND


1.之前中国经济是怎么“外循环”的?

(1)“外循环”经济的机理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利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建立起了有竞争力的出口产业链。但是地方政府在GDP的考核压力下,为了扩大招商引资,以相对低廉的成本把土地提供给工业部门,再加上国内劳动成本低及原材料价格低等优势,国内工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国内出现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廉价劳动力的背景下,企业部门倾向于多生产,使得工业产能处于最优的均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较为廉价,农民工收入较低,又缺乏社会保障,因此难以贡献购买力,而城镇居民又将大部分储蓄资金贡献给了房地产,这都造成了国内工业的产能过剩。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经济加快融入世界的国际分工体系至关重要。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了要扩大出口贸易规模,充分利用海外市场增加外汇盈余,而2000年我国顺利加入WTO则促使我国进一步融入到全球分工和专业化的体系中,逐渐成为“世界工厂”。200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全球占比只有5.9%,与德国接近,远低于美国的24.7%和日本的17.2%。而仅仅十年过后,到了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规模就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四分之一,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


图2:我国工业增加值全球占比不断上升(%)

资料来源:WIND


从结果来看,我国利用“外循环”模式来解决国内过剩的问题是非常成功的。“外循环”经济不仅解决了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还给我国提供了持续的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我国再利用这些外汇储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模仿、创新、替代、再出口,这也是我国在过去20年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


不过“外循环”经济的关键是经济全球化,但从几年全球的政治及经济层面来看,逆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外循环”经济的短板所在

第一,“外循环”导致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偏高。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循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也造成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偏高的问题,这就会使我国经济极易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名义GDP)不断上升,在2006年,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为68%,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虽然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有所下降,但也一直处于30%以上。而且,在“外循环”模式下,我国的外需产业链吸纳本国就业比例更高,这就导致当全球经济波动变大时,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图3:我国对外依存度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WIND


第二,“外循环”模式下,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下游,极易被卡脖子。

在当前“外循环”的模式下,外部是需求,我国是供给,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掌握了高端核心技术,占据了国际分工的上游,从而造成我国出口产品以制造业和原材料为主,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下游,附加值较低。从近两年的中美争端来看,技术及知识产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当前的“外循环”模式不利于我国经济进行转型升级,一些核心领域不利于我们自主可控,容易被卡脖子。


第三,以出口为主的“外循环”模式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近些年来,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遥遥领先于其它经济体,这就造成在当前的“外循环”模式中,需求是在不断减少的,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了需求增速,“外循环”模式遇到了天花板。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提升,这都会减弱我国的出口优势,对我国“外循环”模式造成冲击。


2.我国发展“内循环”经济的基础

在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下,强化“内循环”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我国也具备发展“内循环”经济的坚实基础。


(1)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规模优势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中国GDP在2010年超越日本,目前仅次于美国。从增量上看,2009-2019年中国GDP总量增长约9万亿美元,是全球增量最大的国家,大幅超出美国同期7万亿美元增量水平,中美之间的GDP差距逐年缩小。2019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1万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31万亿元。由此可见,我国在市场规模方面具备较大优势。


(2)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较大

根据发改委测算,2017年国内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4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0%,我们判断这一比例在近两年仍有扩大趋势。中等收入群体对于高质量产品的消费需求更高,是拉动消费升级的主力军。未来这类群体的收入提升有望成为扩内需的主要驱动力,使我国的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3)我国的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

我们使用国内制造业各行业增加值占比的平方和计算一国的制造业HHI,HHI越大,则表明制造业的增加值由少数几个行业贡献,意味着产业链的完整性越差。我国的制造业HHI在全球属于较低水平,国内制造业的行业分散度较强,各行业均衡发展程度较高。我国产业链的这一特征为健全供给体系、响应需求端扩张与升级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4:制造业HHI指数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


 

3.如何构建“内循环”经济?

过去多年的出口经济结构导致我国长期高储蓄、高出口、低消费的经济格局。而“内循环”重要抓手就是通过持续扩大内需,降低居民储蓄率,用我国居民内部消费需求消化内部投资产生的产能,承接以前的出口,形成自我畅通、自我循环的经济体。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国必须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促进要素与资源这四个环节中减少摩擦,激发活力,提升效率,最终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1)生产环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生产是激发我国内循环动力的重要环节,只有构建出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内循环”才能良好运行下去。从历史经验来看,在20世纪,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均经历了数次产业转型,成功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比如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力推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鼓励劳动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先是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超高速集成电路计划”和组建国家半导体咨询委员会等措施持续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同时推动军用技术民用化,通过多种手段成功实现了美国经济的产业升级。而日本也在上世纪70年代大力模仿西方发达国家技术,重点发展半导体产业,并在政策层面通过贸易保护等方式呵护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图5:美德日产业升级路径

 

资料来源:东北证券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规模居世界之首,产业链在全球也最为齐全,但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特征较为明显。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优势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终端消费品,而在高附加值上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18年,我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仅为2.1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9%,这都体现出我国制造业在科技创新能力及产业结构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推动我国生产环节的变革,必须依赖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


首先,我国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降低低附加值产品的对外依存度。目前,我国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超过80%,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另外我国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如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目前,我国高科技领域进口依赖度较大,急需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的现象。我国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在我国进口结构中的占比高达16%,2019年我国进口芯片共耗费3055亿美元。尤其近年来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这都需要我国加快国产替代进程,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分配环节:完善收入分配体系,缩小城乡贫富差距

要促进“内循环”经济,还必须在“分配”环节完善收入分配体系,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当前,我国以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矛盾最为突出,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是农村居民的2.6倍,从地理区域上看,经济较发达和城镇化率较高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化趋势也比较明显。由于中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因此,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化解我国城乡收入不平衡的问题,可以有效带动整体消费需求,也是促进我国“内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6: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元)

资料来源:WIND


为了完善我国收入分配体系,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增加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2019年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为2619元,连续七年增长,但是财产性收入仅占居民收入的8.52%,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从金融供给侧改革出发,拓宽我国资本市场投资渠道,通过股市慢牛让居民享受资本市场红利至关重要。同时,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所有制改革,通过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也能够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加大社会保障力度。2019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74亿元,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580亿元,占比仅为12.38%,相对于国际水平仍比较低。原因一方面在于农村转移人口仍然未能完全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另一方面,农村社保制度存在着覆盖范围小、保障力度缺失、架构不够完全、品类过少等问题。2019年,在全国居民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较2013年提升近2个百分点,排在各项消费支出的首位,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速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由此可见,只有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才可以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更加放心地将收入转化为消费。


图7: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增速(%)

 

资料来源:海通证券


 

(3)流通环节:提升效率

流通是包括劳动力、技术、资本、信息等多个要素在内的全方位的流通。要促进“内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提升流通效率,推进流通的“内循环”。


首先,为了促进国内要素的自有流动,我国将在未来五至十年,继续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都市圈与城市群建设。同时,我国还将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取消农村人口城市落户的限制,让要素的充分流动使得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另外,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普及率和5G基站建设的铺开,我国网民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叠加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线上消费成为零售的新增长点。截止2020年二季度,我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在社零中的占比接近30%,较去年同期提升5个百分点左右。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线上消费持续扩容,培养新零售模式。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98.0万亿元,其中工业品占据了九成以上市场。2018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4.8%,而发达国家成本端占比在10%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物流业成本控制还有提升的空间。


(4)消费环节:鼓励新业态发展,挖掘消费升级下的内需潜力

政治局会议指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就是要利用好中国广阔的内需基础,把国内市场当作经济发展的大后方。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优势,并依旧保持着一定的消费增长速度,这是“扩大内需”战略的根基。而且从 2017年二季度以来,最终消费已成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对 GDP 增长贡献率为 64.1%、资本形成为 21.5%、净出口为 14.4%,消费已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能。


图8: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消费大国(万亿美元)

 

资料来源:WIND


目前,我国居民需求已不仅限于满足“填饱肚子”等基本的日常消费,对消费产品的质量健康要求、对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要求、对房屋配套设施的细致要求等都在提高。但是当前我国居民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仍有较多需要通过进口贸易来满足。因此,为实现国内循环为主体的经济模式,未来这些行业孕育优秀的自主企业将是必然可见的重要阶段。


在我国,消费升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可选消费占比提升,促进优质商品、服务消费,在拉动内需的同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二是挖掘中低收入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这是整体消费的“下沉”,但却是他们消费能力的“升级”。纵向比较来看,我国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相对过往仍在不断提高。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以消费下沉带动消费升级有望成为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方式。最后,消费升级还能够带动配套产业链升级与完善,更好地响应需求端的新变化,进一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建设。近年来,我国服务类消费增速逐步加快,未来消费向高级化、服务化演进是主要趋势。2019年我国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增速在各类消费中位居前列,分别为12.86%、12.91%,而传统消费中衣着与食品烟酒类的增速仅为3.81%和8.04%,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消费市场仍处于升级阶段。


二、日本发展“内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百废待兴,针对日本资源贫瘠,本土市场较小等特点,日本大力发展“出口导向性”经济,重点发展煤炭、钢铁、汽车、造船等产业,同时大量出口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形成贸易顺差,赚取外汇,促进本国建设。20世纪50-70年代末,日本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外贸规模连年增长,国内GDP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速,日本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使日本成功从中低收入国家迈入了高收入国家。


图9:“出口导向型”经济促进日本外贸总额大规模增长(%)

资料来源:WIND


虽然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增长,但是外循环的发展模式也给日本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隐患。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油价大幅上涨,原材料价格也随之涨价,对日本出口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同时,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日本国内经济也面临着结构失衡的问题,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再加上日本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都对日本外向型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日本开始由“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出口导向型转向内循环主导。


(一)日本促进“内循环”经济的举措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为了解决国内产能过剩,收入差距悬殊,对外依存度过高等问题,日本提出了“内循环”经济的举措,通过提高公共投资、调节产业结构、降低贫富差距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释放国内的内需潜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中产群体规模不断增加,基尼系数显著下降,“内循环”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其中,日本发展“内循环”经济的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减税降费、促进消费

为了促进“内循环”经济,首要的目标是要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才可以达到促进消费的作用。为了促进消费,日本采取了多种手段来减税降费。首先,日本将个人所得税率由原先的最高70%调低到50%,税率档次也由15个减少为6个,而新设配偶者则可以减免15万日元,法人税的基本税率也由原来的43.3%降至为37.5%。可以说,日本的一系列税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1987年,日本减税规模达到了1.5万亿日元,这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鼓励了个人消费,促进了“内循环”经济。


图10:日本国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  

资料来源:WIND


2.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大力发展基建

日本当时为了应对外需疲软,坚决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共进行了十多轮财政刺激计划,大力发展基建项目,尤其是公共住宅项目(也就是保障房)。1987年,日本新建住宅165万套,创历史记录。基建项目的高增增带动了日本多条产业链的发展,对日本“内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过为了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日本多次发行巨额国债,通过抬高政府杠杆率来支持财政扩张,这也为之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买下了隐患。


图11:日本大幅提升政府杠杆率来支持财政扩张(%)  

资料来源:WIND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产业

为了更好的发展“内循环”经济,20世纪80年代,日本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首先,日本积极缩减石油、钢铁、造船等传统产业的规模,从而投入更多资金及人力资源发展新型产业。同时,日本大力扶持电子通讯、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产业,从而扩大日本内需。在这些产业政策的支持鼓励下,日本很多企业纷纷转型,投入新型产业的发展。另外,为了保证新型产业的发展,日本还大力发展教育科研工作,为新型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及人才储备。比如,日本鼓励民间机构进行自主研发,并对重点产业实行了特别技术引进政策,还出巨资设立了发明奖、科技立功奖,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可以说,在一些列政策的保障下,日本经济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


4.发展中小城市,克服区域发展不平衡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京经济一枝独秀,而周边区域的经济与东京存在较大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一方面疏散东京的中心城市功能,将东京的一些产业迁移到周边区域,大力发展以东京、大阪为核心的都市群,带动周边区域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日本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和农村工业。在一系列努力下,日本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最富裕的东京和最不富裕的冲绳之间的人均GDP差距不超过一倍,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这都为释放日本内需,促进“内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


5.提高工作,增加国民收入

要想促进“内循环”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是关键,只有居民增加了收入,才能有效提升消费潜力。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了促进“内循环”经济,不断提高最低工资,增加工资占GDP的比重,使日本居民薪资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循环”经济的开展。同时,日本还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通过提高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多种手段,让居民没有后顾之忧,敢于消费。另外,为了促进消费,日本增加了法定节假日时间,大力推广带薪休假制度,在一些列的政策促进下,日本的餐饮旅游、休闲等行业都有了明显的增长。


图12:日本薪资收入占国民收入大部分比重

 

资料来源:民生证券


6.放松金融管制

为了释放内需,提高消费,日本也逐步放松了金融管制。一方面是推行利率市场化,允许银行自主决定利率,这样一来是降低了企业的借贷成本,使企业有更多动力进行投资和生产;二来是降低了居民的储蓄意愿,使居民储蓄转换为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日本也减少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使其交易更加便利。80 年代日本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和离岸美元拆借市场都异常发达,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


(二)日本发展“内循环”经济的成果与教训

1.日本成功从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

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展的“内循环”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日本在这一过程中淘汰了落后产能,实现了产业升级,并有效提升了居民收入,并成功从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在这一过程中,日本餐饮旅游、文娱休闲、医疗等行业迅速发展,满足了国内人民日益多样化的生活娱乐需求。同时,日本在“内循环”经济中还提升了国内的信息化水平,随着通讯、计算机等新型产业的发展,日本电子产品普及度越来越高,一些尖端技术和新材料也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这都更加促进了日本新型产业的发展。另外,日本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有效提升了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消费下沉的效果显著。


2.“内循环”经济催生了金融泡沫和债务杠杆

80 年代日本为了刺激消费,大幅降低基准利率,日本央行贴现率从1980年的9.0%下降至1987年的2.5%,但是大幅降息并未有效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其中一部分流入奢侈品领域,对实体经济拉动有限。同时货币宽松也加剧了日本的金融泡沫,这最终体现在日本的楼市和股市,这反而对实体的融资需求造成了极大的挤出效应。而财政过度宽松导致政府债务急剧增加,80年代日本大修基建,其中一部分是偏远地带的港口、公路等,这些项目收益率较低,长期来看入不敷出,加剧了日本的财政困难,使其成为世界上政府杠杆最高的大型经济体,也为日本之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本文旨在法规之一般性分析研究或宏观政策信息分享,仅代表公司研究部门观点,不构成对具体法律的分析研究和判断的任何成果,亦不作为对读者提供的任何建议或提供建议的 任何基础。我们在此明确声明不对任何依据本文采取的任何作为或不作为承担责任。

 

 

 

 

 

 

 

 

 

 

       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投资者应为风险识别、评估、承受能力较强的合格投资者。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您进入、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任何网页,即表明您已同意接受以下条款与条件的约束。下列条款与条件可能会做出变更。如您不同意下列条款与条件,可选择放弃访问本网站。"本网站"指由上海善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统一简称"善达投资",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发布的本网站(www.shandacapital.com.cn)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

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但本公司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本网站发布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公司对来源于第三方的信息及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不做任何保证。

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工具和资料仅供一般性参考,除非另有明确协议,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您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与本网站所载资料有关的所有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及其他产权均为本公司所有。

上海善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